Kris Wang

穿戴式科技會怎麼發展?

Leave a Comment

不知道是不是從google glass橫空出世開始,穿戴式科技成了一個很熱門的電子產品發展方向.不管是集資平台;新創公司的方向;乃至google/Apple/三星這種科技強權的公司,都有投入穿戴式產品的研發. But,總不能人家說好你就跟著說好,總是要來分析分析.


從可攜式到可穿戴式

過去數年的電子科技發展,一路往可攜式(Portable)的方向發展,因此造就了許多技術的演進以及成熟:
  • 電子零組件的Size夠小:為了配合各種智慧手機的需求,各種SoC,記憶體,sensor,以及線路/機構設計,已經能把最強悍的功能塞進最小的空間,甚至在量產時也達到一定的良率.
  • 各類型的無線傳輸技術普及化: NFC / Bluetooth / Wifi / 3G/ 4G, 各種距離適用的無線通訊技術都已經在普遍的散布在你身邊,這些傳輸技術使得各類電子產品可以輕易的連上網路或者跟其他的電子設備連接,並藉由網路讓產品功能極大化.
一直到了現在,已經發展到人手一隻智慧手機,外加tablet,NB,以及一系列靠無線傳輸的電子配件,看起來可攜式的發展已經成熟. 如果可攜式產品成熟又被人們接受,那為什麼現在市場似乎又要往可穿戴式(wearable)的方向發展??可以想到wearable device要解決的問題有以下幾個:
  • 由於手機跟平板的功能越來越強悍,人們傾向使用較大的螢幕取得較好的使用體驗,但是越大的螢幕表示機身本身就越大,這會使得產品的攜帶變得不方便. (現在市場上的可攜式產品看來也都不方便於讓人們24小時都攜帶著)
  • 不同的情境下,使用者需要使用到的智慧功能不同,但是目前我們卻只能使用什麼功能都支持的手機或者平板去套用各種情境的需求(跑步,騎單車,看演唱會).如果針對特定使用需求,可以抽出手機上的部分功能到一個更小更便於攜帶的設備上,對於消費者而言應該會更加方便
為了解決以上看到的問題,穿戴式產品市場上就出現了兩大方向的發展

 3rd Screen and Sensor Service

1. 3rd Screen

在手機/平板還在跟電視爭誰是1st screen時,穿戴式產品似乎正往3rd screen的市場搶攻中. 我所謂的3rd screen,是基於使用更小螢幕的基礎上,提供簡化後的個人化資訊. 在此概念下,市場上正有兩個大的發展路線:
[智慧型眼鏡]
Google Glass或者Recon Jet這類的智慧型眼鏡其實都蠻類似抬頭顯示器的概念:基於內建sensor以及傳輸模組,並資訊顯示在眼鏡上的一個極小顯示屏. 不過這類產品的問題點就是缺乏一個極佳的輸入方法(目前大家想到的就是語音辨識或者簡易的TouchPad)
另外有一種更酷的智慧型眼鏡概念: AR Glass(例如MetaPro),把顯示資訊利用AR方式呈現,甚至做到互動輸入.

[智慧型手錶]
手錶不只是手錶的概念其實由來已久,早在19世紀,Seiko跟卡西歐這些電子表大牌子都做過有按鍵且多功能的手錶. 後來手機普及後,也不少公司曾經試著做過手錶式手機的產品(多年前我在大陸深圳的華強北,可以輕易找到這樣的產品). 而在2013年,幾乎人手一支智慧手機時,不管是暢銷的pebble還是有點失敗的Samsung GALAXY Gear,就變成手機的外掛或者簡話的產品. 當然隨著可彎曲面板技術日漸成熟,類似smile-smartwatch這種把整支智慧手機做成手錶的產品應該也會慢慢出現.
雖然目前很多智慧型手錶搶著推出,但我覺得都有幾個很明顯的問題:
1. 年輕人是3C產品的最大市場,但是現在大多數年輕人都不戴手錶了
2. 高價手錶的市場是落在時尚精品端,科技產品要做到能被視為
時尚精品,這可能不是一般新創公司能輕易達到的
3. 怎麼說服已經有智慧手機的消費者: 為何還要多買個螢幕小又不好輸入的智慧型手錶?

2. Sensor Service

 簡單來說,就是配戴一些感知器,將感器的數據傳到手機或者直接傳上網路後,做數據的處理以及顯示.(智慧型眼鏡跟智慧型手錶上通常也搭載多種感知器)
我最早注意到這類型的產品,是Nike+ Sensor ,藉由記錄跑步相關資訊,並回傳到iPod或者iPhone,以App做數據統計跟顯示,並且可以發佈到社群網絡中. 類似的產品概念,可以套用到各種的運動數據,醫療/看護數據的感器.而這類的感知器就可用各種方式配戴在你身上:手環,手錶,項鍊,衣服,鞋子....

3rd Screen缺乏成功關鍵,Sensor Service決勝軟體服務

從上述看到的發展方向,我在3rd Screen的市場還看不出成功的契機,因為目前上市的產品並沒有當初iPhone或者iPad那種會改變消費者行為的可能性,而看似有機會的產品卻都還有一大段路要走,例如一直處在工程版本的Google Glass依然存在很多問題,而我最期待的AR眼鏡,個人認為技術上還要三到五年才有機會到大量產品化. 因此我估計這一兩年內的主流產品應該大多是落在sensor service上.不過這個方向的硬體上應該會趨向低價化, 產品主要的成功之處會是個人數據分析後的整合服務. 所以台灣電子業如果要投入穿戴式產品卻不規劃培養軟體服務的話,那就注定又要繼續搞低價代工的紅海廝殺

(圖片來源  jurvetson, CC Licensed)  

0 意見:

張貼留言